| ||
芬 蘭作曲家、指揮家薩洛年(Esa-Pekka Salonen,1958-)是當代音樂大師,指揮作曲兩項皆精,更擔任洛杉磯愛樂音樂總監長達十七年(1992-2009)。當年三十四歲的他根本沒有 想到洛杉磯愛樂竟會選他當總監,而如此大膽的邀請最後卻造就出一則樂界傳奇——薩洛年徹底改造了洛杉磯,把最先進前衛的古典音樂帶到好萊塢。論及二十世紀 和當代作品,他們在燈紅酒綠的電影之城建立起堅實穩固的演出傳統,也成為眾人尊敬的典範。 如此成就並非一蹴可幾。在改革曲目,大量引入新音樂之初,薩洛年和洛杉磯愛樂當然遇到相當挑戰,面臨舊樂迷流失卻不見新樂迷增加,但最後他們仍然透過教育與溝通,成功改變聽眾觀點而接受當代創作。 透過長期且大量的問卷調查,他們也獲得一項驚人發現,那就是「聽眾年齡」和「喜好音樂的類型」,兩者竟毫無任何相關性可言。這顯然和許多人的既定印象相 反:一般認為古典音樂非得從巴哈、莫札特或貝多芬開始聽起,或得從「悅耳通俗」的蕭邦、柴可夫斯基,甚至小約翰史特勞斯的圓舞曲和波卡舞曲入門。 但問卷中呈現的答案,卻和如此印象天差地遠。「當然有人討厭舒曼以後的所有作品,但也有一個六歲小孩,說他一整年下來最愛的曲子是李蓋提(Gyorgy Ligeti,1923-2006)的《安魂曲》,希望下個樂季樂團能多安排一些李蓋提的曲子。」 看了各式各樣的問卷結果,薩洛年的結論是,「這世界上只有『音樂推廣』音樂會,而沒有什麼『青少年音樂會』或『親子音樂會』這種東西——你以為年輕人只能聽悅耳好聽的東西嗎?你以為小孩只會聽簡單的作品嗎?這是用自己的偏見去幼稚化聽眾。 事實上很多年輕人反而對舒曼以前的作品感到厭煩,覺得史特拉汶斯基和巴爾托克才是夠酷!對音樂家而言,我們要給與各種不同的好音樂,並且幫助聽眾了解作品,而不是一廂情願地認為聽眾可能會喜歡什麼曲子。」 薩洛年並非不指揮貝多芬,只是認為樂團應該演出所有優秀作品,而非某一時代的優秀作品。但反觀國內,無論是古典音樂或是其他精緻音樂,台灣最常見的推廣方 式就是「通俗化」甚至「庸俗化」。不給聽眾真正的知識和教育,反以消費導向炒作短線。這種沒有根基的買賣注定不可能持久,也對藝術欣賞毫無實質幫助。看看 薩洛年和洛杉磯愛樂的成功實例以及經驗心得,我們不只應該反省,更當見賢思齊。 本文轉載自:http://www.udn.com/2010/1/31/NEWS/READING/REA8/5398425.shtml |
2010年2月6日 星期六
樂聞樂思/親子音樂會?沒這回事!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