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視八點檔電視劇「危險心靈」的片尾曲,在網站上掀起了一些話題,多數的人似乎都喜歡這段音樂,不知道你聽過了嗎?感覺如何?還記得第一次看到這齣 戲的預告片時,一股莫名的吸引力油然而生,應該就是那段聽起來既熟悉卻又有點陌生的配樂所引起的,熟悉的「快樂頌」曲調,以舒緩的速度和著陌生的歌詞,是 一種「異國」情調吧,吟唱著說不清的淡淡新愁。
上網找到了歌詞,原來是西班牙文,看過了譯詞,發現仍不脫席勒原詩那「四海之內皆兄弟」的意涵,但為什麼聽起來就少了那份激情與歡樂呢?隨之,記憶的資料庫被打開了,映入眼簾的是一群快樂遠足的小孩,輕快高唱著「青天高高、白雲飄飄、太陽當空在微笑,枝頭小鳥…」,一樣的曲調響在腦海,卻因為不一樣的歌詞與音樂速度,而散發出另一種赤子的單純快樂。
暫且不論歌詞的表述,這個曲調本身的魅力究竟何在?為何讓人一下子就能朗朗上口且牢牢地記住,不仿就跟著下列的簡譜唱唱,看看你發現了什麼?
你發現了嗎?這個曲調可分為4個樂句,其中第2句和第4句的旋律是一樣的,而第1句第2句的不同也只在最後一小節,曲調的重複性高是易學好記的關鍵,再看看音與音的銜接,多是使用級進音程,只在第三句出現了少數的跳進音程,甚至你還可以算一算,整個音域只用了八度呢,這應該就是朗朗上口的關鍵了。
這樣的曲調來自貝多芬,當他23歲讀到了席勒那首熱烈盼望人類自由與幸福的「快樂頌」(Ode an die Freude)時,就深深地感動,為其譜曲的意圖整整琢磨了30年,最後才呈現在第九號交響曲的第四樂章中。首演發生在1824年 的維也納,當時的聽眾反映熱烈空前,高達五次的鼓掌歡呼,甚至遭到了警察的干涉制止,然而,站在樂隊中背對著聽眾的貝多芬卻什麼也聽不見,直到女低音歌手 牽著他的手轉過身,才「看到」了聽眾的歡呼。很難想像吧!一個完全失聰的音樂家用心靈譜出的樂曲,竟然可以引起那樣異乎尋常的感動。不禁使人聯想起兩德統 一的那天,德國人就在布蘭登堡門上演出同樣的樂曲,來表達統一的歡欣鼓舞,更別忘了,它在2004年還被選為歐盟的盟歌呢!當音樂響起時,二十五個會員國,四億五千五百萬人,結成了一個新的命運共同體,寓涵的意義是何等深切呀!
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的創作手法,三言兩語是說不清的,在交響曲中放入份量相當的聲樂與器樂交融,在當時是絕對獨特的創意,而「快樂頌」這個簡單平易的曲調,在擅長於作動機發展的貝多芬手上,展現得精采絕倫,你可以在其中聽見語重心長的激情、天真浪漫的歡樂、如星空般的音響…,還有深深期盼的祝福。
回頭談談電視劇「危險心靈」的片尾曲,這首「快樂頌」曲調雖然源自貝多芬,但音樂傳達的詩意卻已明顯不同了,除了舒緩的彈性速度與節奏,還加上使用比貝多 芬低三度的調性,尤其那以小調開始的和絃雖然最後游回到大調,但其所帶出的愁緒仍持續瀰漫在整首樂曲中,或許這就是它吸引人的重要關鍵。其實,許多耳熟能 詳的曲調都曾被作曲家拿來當素材,重新利用而產生了新的意義,就好比是新瓶裝了老酒,細細品嚐起來,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
♫ 音樂小補帖:
1. 級進音程:音與音之間的進行,無論是上升或下降不超過2度音程,例如:Mi 到 Fa (3→ 4),Re 到 Do (2→1)。
2. 跳進音程:音與音之間的進行,無論是上升或下降超過2度音程,例如:Mi 到 Do(3→1)。
3. 通常一首樂曲的旋律,會由若干的級進或跳進音程所組成。級進較多的旋律,易給人寧靜平和的感覺;相對地,跳進較多的旋律,就較能表達激昂的情緒張力。
(作者:牟善如 2006.7.6)
◎ 註:「危險心靈」的片尾曲可參考以下網址:http://www.pts.org.tw/~web01/Dangerous/index.php,請點選其中的預告影片「快樂頌篇」。
▓ 相關影音:
1. Beethoven's Ode to Joy-Part 1/3
2. Beethoven's Ode to Joy-Part 2/3
3. Beethoven's Ode to Joy - Part 3/3
4. 危險心靈】- 快樂頌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