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是凝固的音樂」、「音樂是流動的建築」,我想這兩句話大家一定不陌生,但是,真的是這樣嗎?在你心中可曾質疑過?或許就是因為這份質疑,讓學音樂的我對建築自然地產生了興趣,也因此意外地享受到更多美的訊息。
2006年的八月初,曾走訪了一趟國父紀念館,為的是一睹西班牙建築大師高第(Antoni Gaudi,1852 – 1926)的建築藝術展。在展覽的作品中,我看見了飽含動能的自然曲線、繁複細緻的裝飾、簡樸的自然工法、紮實精煉的工藝技術,也看見了亮眼奇幻的色彩和夢幻的童趣,總的來說,在他的作品中可以深刻地感受到自然界神奇的蘊藏。就拿目前建築師群力拼在西元2020年完工的跨世紀建築巨作「聖家堂」來看,它就是一棟融合大自然的教堂,高第不僅將自然當作平面裝飾的一部分,在大殿內也意圖營造出森林的氛圍,他在支柱與支柱間設置光的開口,使光線的投射猶如陽光自樹葉間灑下般,自然地將所有的柱子都幻化成樹幹及樹枝,讓人有回歸自然的感受。
高第建築風格中的許多特質都引發了我對巴洛克時期的音樂聯想,尤其那取自於大自然源源不絕的創意,聯想的線就奇妙地搭上了義大利作曲家韋瓦第(Antonio Vivaldi,1678 – 1741)的 小提琴協奏曲《四季》。這是一組由四首協奏曲組成的作品,曲名分別是「春」、「夏」、「秋」、「冬」,而每首協奏曲各有三個樂章,都是遵循著「快─慢─ 快」的基本結構速度,樂曲的內容則是對照了一段段足以喚起不同季節記憶的十四行詩,這其中描述著人因季節產生的生理變化、應時活動與情感表現,還有自然界 的蟲鳴鳥叫、小河潺潺、閃電雷鳴、夏日冰雹、微風吹拂、暴風雪呼嘯以及自然與人、物的互動等種種現象,堪稱是標題音樂中的曠世傑作。
巴洛克代表著一個風格華麗、裝飾、講究對比、喜愛即興和數字低音的時代,強調動感與戲劇性可說是巴洛克音樂的總結,當然這樣的音樂風格在韋瓦第的《四季》中也處處可尋。你可以聽見許多「對比」手法的運用,例如:樂章間「快─慢─快」的速度變化;獨奏(Solo)與全體樂團(Tutti)或獨奏群(Soli)與全體樂團的交替競奏;強奏與弱奏的力度對比等精心鋪成所營造出的戲劇張力。由於韋瓦第的《四季》非常流行,你可能聽過多種的音樂版本,也可能已經發現不同的版本有著非常不同的詮釋,嗨!不要納悶,這就是巴洛克音樂的特色,而問題主要是出在〝數字低音〞(Basso Continuo),如果可以,去圖書館借出《四季》的樂譜看看,你會在低音聲部下方發現一些小小的數字,這是一種樂譜的速記法,用數字記載和絃性質,需要受過訓練的演奏家,才有能力根據數字低音去作即興演奏及裝飾曲調等變化,還有,數字低音的樂器組成是很彈性的,通常由能奏出和聲的樂器(如大鍵琴、管風琴、魯特琴)來擔任演奏,而最標準的是由一部大鍵琴和一把古大提琴所組成,百變的音樂詮釋多半是因為這樣來的,很有趣吧!
作曲家們創作的過程就好比在樂譜上蓋房子般,他們運用了自然界各種素材與靈感,結合了美的原則,建構出令人讚嘆的音樂作品,這和建築師的創作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除此之外,音樂和建築還有什麼樣的關聯呢?如果你曾感受到音樂流動在不同的建築空間中所營造出的不同美感經驗,那麼,你應該會有更多的領悟吧!
(作者:牟善如 2006.08.1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