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16日 星期二

「孟小冬京劇歌唱劇」轉播札記


沒選擇地,在短短的一個星期內,又接受了一次大挑戰,彷如一場夢,但身體的疲累卻又真實的不得了。

3/8第一次接觸這個case,看排時,我傻眼了,因為距離首演只剩3天,整個表演看起來還只在粗生狀態,我看見許多生澀不確定的因子,以及先天條件的困難與不足,很憂心,但總算對於聲音的呈現有了概括的印象,接下來就是對於擁有的工作條件與定位的釐清。

這是個國樂與京劇、傳統與現代的混血兒,趨近於獨角戲,但穿插著戲中戲(甚至還出現了一小段的崑劇),定名為「孟小冬京劇歌唱劇」,顧名思義,在聲音的表現上應該是很大的挑戰。

聲音的元素,除了演員外,有:

一、國樂團,編制如下:

高胡x 4、二胡()x 5二胡()x 5 、中胡x 4、革胡x 5、倍革胡x 3

古箏x 1、揚琴x 2、柳琴x 2、琵琶x 3、中阮x3(首席兼彈三絃)、大阮x 2

高音笙、中音笙、低音笙、新笛、曲笛、梆笛x 2

高音嗩吶x 2、中音嗩吶

豎琴、定音鼓、木琴、其他打擊

二、合唱團:10

三、京劇文武場:8

四、戲劇音效

在演員方面主要角色不多,但飾演主角孟小冬的魏海敏,要不斷地隨著戲中的場景、身分,情緒,變換著不同的聲腔與唱法,有傳統京劇的生旦,有梅派、余派,還有新編的歌唱曲,加上說與唱間的快速轉換,如此不同的發聲位置,音域與音程的變化,以及聲區的轉折,怎麼看都是一個難度極高的表演,非短時間可成就。

3/10有了第二次看排機會,總算可以看到實際上了舞台的狀況,由於表演場地在中山堂,原有鏡框式的舞台,要容下一個大編製的國樂團,就很勉強,這回還得加上京劇文武場和合唱團,真是擠到不行。可能因為場地的限制(沒有樂池的設計),樂團被設計置放於場景的背後,演員看不見指揮的手勢,指揮也得靠著電腦與PA監聽配合。

這場錄音所面臨的難處:

一、現場PA的影響:

由於場地與一些因素,樂團做了擴音以及監聽,一旦調校的不好,很容易會出現回授與音場混亂的問題,此外,樂手在音量上的拿捏也會受影響,當然就增加了錄音上的風險與困難。

二、麥克風的位置:

要做擴音就得用麥克風,但是眼前擴音用的麥克風與配置,並不能符合錄音的需求,種種情勢的考量下,只能自行架設一套,在動彈不得的擁擠空間裡,如何找到可行的位置,用最少的麥克風,達到音場的平衡,這真是一個大挑戰。

三、音像的考量:

在國樂團與京劇文武場混搭的狀況下,該就實際的編製位置,還是該依音樂的結構來構思,在Live混音上是一個相當難解的問題。

四、整體聲音的平衡與流暢

說白與歌唱本來音量就不同,得要follow,而聲腔與唱法也造成音量明顯的落差,加上要與龐大的樂團搭配合作,在默契尚缺的狀況下,對於Live混音真的很刺激,為求即刻的平衡與流暢,必須保持警醒眼到、耳到、心到、手更要不著痕跡的到位,真的很費神。

此外,由於主角的音量並不大,樂團的收音麥克風又多,在武場時,如何保持音場的清晰及避免音壓過大,也是一大考驗。

就這樣,短短的幾天,許多的問題在腦中不斷地思考處理著,全然地忘我,大概因為腦袋放電過度,失眠了,而3/14轉播就在半夢半醒的狀態下,有驚無險的完成了。

轉播結束後,FD竟傳來指揮與戲劇導演要求補錄的訊息,認為有幾段音樂的表現有明顯失誤,AD花了一些時間找接點,但導播在考量了鏡頭的連接,與觀眾散場後音場的改變等問題後,認為補錄對整體影音的呈現,將造成更大的問題,於是請指揮、導演與製作人,一起看帶討論,一陣商討後決定不補收工了,但追求完美的指揮先生,看來還是無法說服自己。

其實在我看來,這部作品以如此短暫的排練時間就演出,不如人意是必然的,但經過前幾場的演出磨練,最後這場的整體表現已經算是較穩定了,在排練時間不足的情況下,技術性的掌握就是會失誤,更遑論藝術性。細緻度與精準度,需要有足夠的時間去萃練,否則,就是強求了!

在看帶的討論中,指揮先生對影像的表現也提出了他的看法,認為這樣的呈現只能定位為紀錄片,沒有達到影視藝術的水平。我很認同這樣的看法,一直以來,我們對藝文類節目的轉播經營方式,就是停在這樣的層次,工作條件如此,企圖多做一點努力的人,總是辛苦且阻力大。

我發現,這次又太用力投入了,以至於晃如夢境,但又何奈,這就是我,跟指揮先生一樣,無法不追求完美,但現在的我,會站在有限的條件下,評估所謂的美麗境界,而不強求。

2010年3月9日 星期二

看見音樂~之1

這個動畫選擇了〝音高〞、〝音長〞和〝音色〞,

作為視覺化的設計元素,就缺〝音強〞了。

不過,這樣的表現對於管風琴來說,還蠻有意思的。




2010年3月2日 星期二

「春節」歡喜話「序曲」

原刊載於yahoo的【心象藝術的部落格】,分類:音樂漫談 (2007/02/01 15:39)

在台灣,每當農曆新年來臨,不論是在商店、賣場或是廣電媒體中,總會熱烈地播放著所謂的「春節音樂」,舉凡「咚咚咚鏘…」、「恭喜恭喜」、「賀新年」、「拜大年」等應景歌曲,都會理所當然地被搬上檯面,甚至為了方便使用,還會被收錄在同一張專輯上呢!像這樣的音樂,每年至少會在我們的耳邊繞上各把個月,說是魔音傳腦應該也不為過,或可算是台灣特有的一種文化現象。

撇去這些簡單明瞭又通俗的應景歌曲不談,今年的春節就從一首流行且較有深度的春節音樂談起。話說近年來,由中國傳入一首春節的熱門曲目,就叫做「春節序 曲」,如果你收看過電視節目「大陸尋奇」,而且曾經好好地看完片尾,就應該聽過這首熱鬧精神、年味甚濃的樂曲。「春節序曲」是中國著名的作曲家李煥之先生 於1956年創作完成的管絃樂作品《春節組曲》中的第一樂章,此作品曾於1989年獲中國唱片總公司「金唱片獎」,並於1993年6月入選「二十世紀華人音樂經典」,也是近年在奧地利維也納金色大廳舉辦的〝中國春節音樂會〞中的重要曲目。

《春節組曲》是 以中國陝北民間秧歌的音調和節奏為素材,旋律明快,生動地表現了傳統節日裏敲鑼打鼓、載歌載舞、熱鬧歡騰、喜氣洋溢的場面。全曲分四個樂章:第一樂章「序 曲」;第二樂章「情歌」,像是一首抒情詩;第三樂章「盤歌」,是迴旋曲式的圓舞曲;第四樂章「燈會」,則充分反映了陝北嗩吶藝人循環換氣的高度技巧。總的 來說,全部組曲的構思都帶有舞蹈形象的特色,儘是寫景抒情。

基本上,「春節序曲」的 曲式結構是依據義大利序曲建構而成的,由快板、慢板、快板三個段落組成。內容描寫的是過春節人們扭秧歌的情景,樂曲中加入了鬧秧歌的鑼鼓節奏,快板的主題 取自兩首陝北民間嗩吶曲,曲風歡快熱烈,中間慢板段落的主題取自一首悠揚的陝北民歌,先由雙簧管主奏,接著依序由大提琴群、小提琴群重複,最後經由小號把 音樂逐漸推向高潮,速度也由此轉為快板,從此力度不斷地累積增強直至音樂結束。

走筆至此,或許有人心中產生了小小的疑問:什麼是「序曲」?又為什麼特別強調「義大利」呢?「序曲」(overture),顧名思義就是〝開場音樂〞,原是指歌劇、神劇、舞劇或戲劇等開幕前演奏的短曲,起源於巴羅克時期,早期歌劇的序曲並沒有固定的形式,音樂的內容也與歌劇無關,其目的只是在暖場,告知觀眾戲馬上就要開演了,直到18世紀後半葉以後的古典序曲,使用了歌劇中的相關音樂素材為內容,序曲才具有暗示劇情和引導聽眾入戲的作用,到了19世紀,浪漫派作曲家更發展出一種獨立的標題性管絃樂曲,被稱為〝音樂會序曲〞(concert overture),此種序曲便不再附屬於戲劇了。

為什麼特別強調「義大利」呢?這是因為十七、十八世紀的歌劇序曲,被分為〝法國序曲〞及〝義大利序曲〞兩大類,典型的〝法國序曲〞是由慢板、快板、慢板三個段落組成,其莊嚴緩慢的引子常用附點節奏,這跟〝義大利序曲〞的音樂結構相反,自然便形成截然不同的風味了。

春節可說是華人生活中最重要的節日,俗話說得好:「一年之計在於春」,今年的春節就讓這首充滿活力、熱鬧喜氣的「春節序曲」來開個場,博個好采頭吧!同時別忘了,在音樂的世界裡,還有許多好聽的「序曲」等著你去發現呢!

(作者:牟善如 2007.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