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6日 星期四

琴房外的人生課

作者:焦元溥

每當自己與朋友面臨生活中的諸多選擇決定,我總想起兩位鋼琴家。

當我訪問巴黎高等音樂院教授,著名演奏家貝洛夫(Michel Beroff)時,曾請教他如何教學———貝洛夫是鋼琴天才,十二歲就能掌握極其艱深的當代作品。我以為會聽到累積多年的經驗與心得,怎知他竟冷淡言道:「我幾乎都在勸退,要他們趁早改行。」

熱情 能克服天分不足

是天分不夠嗎?「不是」———巴黎高等鋼琴入學上限是十八歲,許多學生不曾思考自己要什麼,只因當年鋼琴是最拿手科目,胡里胡塗報考,考上後也就懵懵懂懂彈下去。「即使有天分,這也是浪費」,他面無表情繼續說,「人生可能無限,根本沒有必要在廿歲前就決定一切。用心探索,及早認識自己並找到真正的興趣,現在正是時候。」

或許貝洛夫真的看多了「乖」學生,但我還是忍不住好奇:如果有學生對音樂充滿熱情卻天分不足,又該怎麼辦呢?

「那有什麼問題!」鋼琴家雙眼突然一亮,「我從來沒有勸退過這樣的學生,還盡一切可能幫助!音樂世界何其寬廣,誰說每個人都該當演奏家?只要真心愛音樂並充滿熱情,音樂必會給予回報!」

我永遠不會忘記貝洛夫那時的神情,而那瞬間煥發的光芒讓我無法再問:那些留下來的學生,最終也得面對僧多粥少,競爭激烈異常的音樂環境。現實不會改變,但有多少人能像貝洛夫般天縱奇才呢?

沒說出的問題,貝洛夫的師弟巴福傑(Jean-Efflam Bavouzet)卻給了解答。

一日,我們約在指揮大師蕭提(George Solti)家中敘舊。蕭提逝世十二年了,其倫敦故居卻一如往常,彷彿主人從未離去。對這位傳奇巨匠,巴福傑最深的記憶是什麼?「有次我在他琴房練習。那時我雖得了不少獎項,也日夜苦練鑽研,卻看不到希望,不知道自己的位置在哪裡,也不知道該不該繼續。」

當年巴福傑才三十五歲,剛從手傷中復原,對人生充滿疑問。鋼琴家又何其寂寞,得在琴房孤獨面對自己。聽到年輕後輩的茫然困惑,蕭提沒說任何場面話,甚至也沒一句安慰;他只簡單說了句:「There is always room for the top———頂尖的人永遠有位置」。

努力 興趣才能選擇你

從此巴福傑不再徬徨。「既然我選擇了音樂,就要全力以赴。我不再問為何沒有機會,只問自己是不是頂尖,夠不夠資格站上舞台。」今日,他是國際炙手可熱的名家,古典到當代作品都有深刻研究,曲目之豐更遠遠勝過諸多同儕。

「興趣可以讓你選擇人生方向,但只有努力才能讓興趣選擇你」———巴黎高等畢業、國際大賽得主,都不是演出(甚至是生活)保證;找到興趣,並為自己的興趣認真不懈,音樂如此,其他科目或許也相去不遠吧!

(作者為倫敦國王學院音樂學博士候選人、大英圖書館愛迪生研究員)

本文轉載自 天下雜誌 http://www.cw.com.tw/article/index.jsp?id=38523

2011年1月4日 星期二

教育部長有更好的方法嗎?

【聯合晚報╱焦元溥】 2011.01.02 03:01 pm

「這些學校有沒有音樂課和美術課?課又是怎麼上的?」

每次看到校園霸凌報導,我總這樣想。

應該不奇怪吧。看看電影,從「春風化雨1996」到「放牛班的春天」,那麼多片子訴說著同一個信念:藝術,能感化所謂的「問題學生」, 改變他們的人生。

或許有人會說,電影畢竟是電影。面對霸凌,就該在校園裝監視器,分秒注意,隨時報警。教育環境已腐爛若此,居然還要提倡在台灣從來沒被重視過的藝術教育,這會不會太不切實際了?

好吧,既然要比實際,讓我們來看看在地球另一端,發生在委內瑞拉的真實故事。

三十七年前,身為鋼琴演奏者和經濟學者的阿布瑞(Jose Antonio Abreu),面對自己貧窮落後的國家,相信若讓窮困家庭的孩子也能接觸音樂,學習樂器,就可以保護青少年不至於走向毒品、賣淫、黑社會。他認為音樂可以 改變委內瑞拉,甚至可以改變世界。音樂教育不該是菁英教育,重心也絕不該是培育什麼世界級音樂家,而是讓人熟悉音樂——因為認識音樂,其實就是認識自己。

阿布瑞「每個城市都有交響樂團」的夢想,從1975年在首都一個地下停車場的排練,逐漸演變成與音樂結合的社會教育運動。起初五年,熱情的志工老師不收分 文,帶著音樂走到窮鄉僻壤,甚至少年監獄,把樂器送到孩子手中,鼓勵他們在練習中彼此聆聽,相互激勵。如今,委內瑞拉竟有一百二十五個青年交響樂團,青年 音樂家超過二十五萬。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西蒙波利瓦」青年交響樂團(Simon Bolivar Youth Orchestra),他們的指揮,十歲加入樂團的杜達美(Gustavo Dudamel),年紀不到三十,卻已是世界明星,2009年更接下洛杉磯愛樂音樂總監,堪稱這個計畫的意外驚喜。

對人口有二千九百萬的委內瑞拉而言,一百二十五個青年交響樂團其實還「不夠」,委內瑞拉也未因此就成為大同世界。但無論如何,音樂,在這南美大國已經救了 無數孩子,讓他們免於死在街頭或淪入火坑。這不是任何電影劇本作家筆下的祈願,而是此時此刻就在上演,無比真實的現實人生。

看回台灣,我們又做了什麼?一個半月前,教育部長吳清基主持「藝拍即合」網路平台開站儀式時,居然表示等十二年國教實施,在沒有升學壓力下,就可好好推動 美育,改變孩子氣質,發展多元智慧──唉,就算今天中華民國只有六年國民教育,身為教育部長,他都應該要「好好推動美育,改變孩子氣質,發展多元智慧」。 一旦這三項做到了,又何來現在層出不窮的校園霸凌?

想要根本解決校園霸凌,我們需要用心於藝術教育的教育部長──在民國百年的第一天,但願我的祈禱能夠實現。

本文轉載自【2011/01/02 聯合晚報】http://udn.com/NEWS/ENTERTAINMENT/ENT6/606955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