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19日 星期三

音樂會菜鳥的「鼓掌」處方

原刊載於yahoo的【心象藝術的部落格】,分類:音樂漫談 (2006/10/23 18:29)

話說那天,我們又到了國家音樂廳轉播音樂會,當第一首交響曲的第一樂章演奏完,沒聽見觀眾的掌聲,導播高興地說:「哇,今天的觀眾水準不錯喔!」哪想到好 景不再,接下去的樂章竟是章章鼓掌,待整首樂曲真正演奏完畢,廳內的廣播果然響起了教育之聲,唉!這樣尷尬的景況在音樂會現場三不五時就會發生,甚至更糗 的是發生在音樂進行到一個安靜的片刻時(例如Fermata),觀眾誤以為樂曲結束而給予掌聲,這時除了現場演出的情緒會被錯愕地打斷外,無辜的成音師只好準備回去苦哈哈地修帶囉!


到底什麼時候鼓掌最恰當?有人說:等別人鼓掌跟著鼓掌就對了;也有人說:等指揮的手放下後鼓掌準沒錯;還有人說…。其實,最好的辦法是,事先瞭解整場音樂 會演出的曲目,可能的話找個錄音資料好好預習一下,熟悉整首樂曲正確的結束點,自然就不會有鼓錯掌的困擾了,而且還因為對音樂先有了熟悉度,在現場就更容 易聽出樂趣來。如果做不到以上的建議,最起碼也要提早個半小時到場,買本節目單看看其中的樂曲解說,瞭解一下每首樂曲的曲式結構,當音樂開始後,乖乖地默 數樂章數,應該就不容易出糗了,但是,這個方法若是遇到樂章與樂章間沒有暫停的作品時,可就不靈光囉。


熱烈的掌聲固然重要,但不是所有音樂都適合在聽到樂曲的最後一個音符時立即給予掌聲,例如有些音樂會結束在安靜甚至哀傷的氛圍中,這時你應該用耳傾聽、用 心感受,讓聲響在音樂廳中迴盪直至殘響完全消失,那會是一種屏氣凝神的感動經驗,可千萬不要急著鼓掌,壞了那最美的寂靜之聲。


說到鼓掌,還有些規矩是你得弄明白的。如果你是第一次欣賞歌劇的演出,可能會被樂段中突來的掌聲給嚇著了,納悶地質疑:是不是鼓錯掌了?其實,在歌劇的演 出中,這是一個約定成俗的習慣,好比欣賞中國的京劇,容許觀眾在一些精采的段落叫好一樣,歌唱家也會在演唱出精采的樂段後期待立即的掌聲鼓勵,如果得不到 預期的掌聲,反而會耽誤時機,造成無法順利演唱下去的窘況。


另外,在整場音樂會最後的一首音樂結束後,演奏()(或管絃樂團指揮)會隨著觀眾的掌聲不只一次的進出場,這就是所謂的 Curtain call,如果掌聲夠熱烈,觀眾可就有機會得到音樂家們熱情大放送的安可曲喲!說到這裡,你如何判斷音樂會正式結束了?如果是一場管絃樂團的演出,告訴你一個小撇步:密切注意樂團的首席(即第一小提琴手的首席,坐在指揮的左手邊),如果他站起來走出場,就表示音樂會真正結束了,你會看見樂團團員陸續隨之起身離場,這時,你也會發現音樂廳大放光明,因為觀眾席的場燈也亮了。


鼓掌是表示對演出者的一種禮貌,同時也帶有歡迎和鼓勵演出的作用,所以不要吝嗇給予熱烈的掌聲,更何況,近年來有醫學研究發現,拍手有活化腦細胞的作用, 對健康相當有好處呢,像這樣可以大力拍手的好機會當然要珍惜囉,不過,如何適時地給予掌聲,達到〝眾樂樂〞的境界,的確是值得大家花點功夫學習的素養。


【鼓掌之外,你該知道的音樂會禮儀】:

‧儘量穿著正式的服裝。

‧準時到場。因為遲到者必須等到第一首樂曲結束後或中場方可進場。

‧演出進行中,避免發出不必要的聲響或交談。諸如關掉鬧錶、呼叫器及

手機等響鬧的裝置;待音樂停止後再咳嗽等。

‧除獲主辦單位預先批准外,不得在場內錄音、錄影、拍照。

‧如非必要,勿於演出中離開座位。

‧勿飲食或吸煙。

‧須事先徵得工作人員的許可,方能上台獻花。


(作者:牟善如 2006.10.14)



2009年8月17日 星期一

再見超人氣的《卡農》

原刊載於yahoo的【心象藝術的部落格】,分類:音樂漫談 (2006/09/19 20:04)

一首名為《搖滾卡農》(Canon Rock)的樂曲,近來在網路上急速竄紅,這是一首將古典樂改造成搖滾風的改編曲,是台灣的大學生張逸帆(在網路上暱稱「Jerry C」) 以電吉他炫技的創作,據說,他創作的靈感是來自韓片《我的野蠻女友》的配樂。其實,這首樂曲原是巴羅克時期德國作曲家帕海貝爾(Johann Pachelbel、1653-1706)的作品,約作於1680年。


帕海貝爾的《卡農》是 一首歷久彌新的古典經典曲目,它曾被改編成各式各樣的版本,有名家的鋼琴版、雙鋼琴版、絃樂四重奏版、豎琴版、長笛版、童聲合唱版、吉他版、大提琴版、室 內管弦版、福音演唱版、電子合成樂版、銅管版、美聲無伴奏版、古樂器版、新世紀民謠風版、搖滾版、饒舌版……等,光看它被改編成這麼多的版本,就不難理解 它受歡迎的程度,而你聽過哪些版本呢?還有,對於原汁原味正統版的《卡農》,你究竟瞭解多少?


帕海貝爾的《卡農》全名是《卡農與吉格舞曲》(Canon and Gigue),基本上是一首兩個樂章的組曲,建立在D大調的基礎上。傳統上,在兩個樂章的組曲中的第一首是慢板舞曲,第二首則是快板,兩首的調性相同,但拍子各異。帕海貝爾的這首作品就符合了這個規矩,前面的《卡農》是慢速的4/4拍子,後面的《吉格舞曲》則是快速的12/8拍子。只是現代的演奏版本通常多略去後面的《吉格舞曲》,而把前面的《卡農》作為單曲演奏。


「卡農」是英文Canon的譯音。這個字原來的意思是「法則」(rule),在音樂上是指一種嚴格模仿的作曲技法,它的特色是:一個聲部結束之前,另一個聲部模仿前一聲部的曲調加入,如此在聲部間便形成了互相追逐、反覆、重疊的趣味。最常見的一種卡農是輪唱(round),我想大家都有在學校裡唱輪唱曲的經驗,對這樣的技法應該不陌生。對「卡農」有了基本的認識後,就來談談帕海貝爾的《卡農》囉!這首樂曲有一個由8 個音組成二小節的低音主題,隨著音樂的進行不斷地循環,總共反覆了28次之多,在低音主題的上方則有三把小提琴,以卡農的方式各相差二小節依序加入,然而 由小提琴演奏的高音主題,是以四小節為基本的樂句切割單位,先撇去低音主題不談,從三個小提琴交織的聲部中,你可以發現重複出現的旋律相互模仿追隨,綿延 不斷的情感就隨之產生,而音樂的曲調也在無意中熟記了。


如果你稍加留意,不難發現帕海貝爾的《卡農》,在三百年後的今天,依然魅力四射,你可以從電視廣告、廣播、電影、網路、婚喪喜慶、醫療場所、百貨公司、書店、飯店、手機鈴聲下載…,甚至流行歌手的歌中找到它的蹤跡,它涉入現代人生活的廣度已堪稱經典。說個笑,如果帕海貝爾生在今天,那麼他可能是全世界版稅收入最高的音樂家喲!


【音樂小補帖】:

隨著時間的進展,「卡農」的技法已發展出相當多的種類。以模仿的音程分:有同度、五度、八度卡農等;以加入的拍子或小節距離分:有一拍、二拍、一小節、二小節卡農等;以聲部分:有二部、三部、四部卡農等;還有嚴格卡農、自由卡農、混合卡農、雙主題卡農、轉位卡農、增值卡農、減值卡農、逆行卡農、逆行轉位卡農、無終卡農等諸多創作手法。總之,「卡農」已經不只是一種把旋律一點不差地模仿下來的曲式,它已擴展成為一個作曲技法的統稱,在許多曲式中你都可以發現它的運用。

(作者:牟善如 2006.9.16)


註:

1. 想一窺Jerry C 彈奏《搖滾卡農》(Canon Rock)的究竟,請點選以下網址:http://jerryc.tw

2. 如果你想體會不同版本的趣味,下列網址提供了幾個版本可供參考:

Pachelbel's Greatest Hit- Canon http://unimaginablewee.multiply.com/music/item/11in D

2009年8月9日 星期日

淺談「音樂導播」的素養(下)

作者:牟善如,內容節錄自2004碩士論文《探討音樂傳播在電視圖框中之視覺傳達--以交響樂為例》

身為一個音樂節目的導播,除了應具備一般導播的種種能力,最好是兼具音樂方面的專門知識,因為,無論在其準備工作或製播現場中,許多的部分都將依靠著導播對音樂的熟悉與了解。然而在現實中,難免會遇到缺乏音樂素養的導播,迫於職場的需求而必須去轉播音樂節目的狀況,這該如何應變呢?有補救的方法嗎?

通常為了有效地掌握一個音樂性的節目,計算小節數是最基本的方法,如果發生了導播不會讀譜或數小節的情況,有一個會讀譜的副導播(associate director)或音樂家坐在導播身邊,適時地給予提示,應該是一個有效的補救方法,如果連協助讀譜人員都缺乏的時候,一個有幫助的應變方法就是︰利用碼錶去計量音樂的段落。但是,須注意此法並不總是可依賴的,因為音樂的速度會受制於演出者當下身心狀況的變化,不可能每次演出都完全相同。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一些著名的演奏團體往往只在台灣演出一場就離開了,在這種情況下,導播很可能連一次完整的彩排都無法看到,就必須進行節目的錄製,甚至是做現場直播,如果這是一個交響樂團的演出,導播最基本的素養就應該做到︰閉上眼睛,聽到任何一種樂器的聲音即可指出其在舞台上的具體方位。

當然,事先對攝影機機位與角度的選擇,是一個極重要的關鍵,其選擇的整體原則是︰能全方位地、清楚地表現被拍攝的各種對象。如果對樂曲的配器不夠熟悉時,可以多採用運動鏡頭來彌補,也就是說,除了某些明顯的樂器獨奏樂段外,凡是全體合奏或聲部群奏的樂段,都可以採用運動鏡頭,而不管其中有的樂器演奏的是不是主旋律,例如全體合奏時,置於舞台上的攝影機,鏡頭可以從最後一排的打擊樂起始,以中景向指揮方向搖去(Pan),最後再促近(Zoom in)至指揮的半身景。

運動鏡頭使用的好處是︰可免去鏡頭運動期間對配器和切換點嚴格要求,從視覺方面來說,其可增強畫面的動感,增加觀眾的視覺信息量,減少以不動的攝影機拍攝不動的樂手那種呆板的感覺,此外,還可以加強樂團的整體感,有利於觀眾對樂團整體氣氛和作品情緒的掌握。但是,運動鏡頭的使用要做到恰當也不容易,其中最大的難點在於︰運動鏡頭的流暢與切換點準確的把握。

有,為了減少切換畫面的失誤,在可能的情況下,最好能於樂團後方增置一部攝影機,以拍攝指揮鏡頭為己任,如此一來,可使導播在遇到配器不明時,或其他機位調度一時失控時,立即切入指揮的鏡頭以作應變。此外,經樂團的允許,也可以將一部事先對準指揮並調整好構圖的遙控攝影機,置於指揮前面的樂隊之中,但須注意將攝影機降至最低位,以不致太顯露。另外,導播與攝影師之間的默契配合也是一個重要關鍵,而這又牽扯出攝影師的素養問題,基本上,作為一個音樂節目的攝影師,當然就必須熟悉樂器的名稱、外形和它們在樂隊中的位置,並且了解器樂演奏的一般規律,還要有節拍觀念,以及靈活的反應能力。

無庸置疑的,在彩排缺乏下所製播的節目,必然會受到多種因素的制約,而難免會出現一些不足之處,如果可能的話,在後製剪接時應該儘可能地做補救,例如可以利用大全景、指揮鏡頭、重複的樂句或樂段(主題再現)等影像為素材作適當的修正,往往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甚至不露絲毫的修改痕跡。當然,想要做好這項工作,則需要熟知器樂的演奏特點和耐心細緻的工作態度。

如此看來,一個「音樂導播」的養成,除了需要有電視專業技術的訓練外,還需要具備人文藝術的涵養,尤其是在音樂方面的素養,更是不可或缺。如果說︰〝音樂是流動的建築〞,那麼,音樂導播便可以被比擬為一個將音樂視覺化的建築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