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9日 星期日

淺談「音樂導播」的素養(下)

作者:牟善如,內容節錄自2004碩士論文《探討音樂傳播在電視圖框中之視覺傳達--以交響樂為例》

身為一個音樂節目的導播,除了應具備一般導播的種種能力,最好是兼具音樂方面的專門知識,因為,無論在其準備工作或製播現場中,許多的部分都將依靠著導播對音樂的熟悉與了解。然而在現實中,難免會遇到缺乏音樂素養的導播,迫於職場的需求而必須去轉播音樂節目的狀況,這該如何應變呢?有補救的方法嗎?

通常為了有效地掌握一個音樂性的節目,計算小節數是最基本的方法,如果發生了導播不會讀譜或數小節的情況,有一個會讀譜的副導播(associate director)或音樂家坐在導播身邊,適時地給予提示,應該是一個有效的補救方法,如果連協助讀譜人員都缺乏的時候,一個有幫助的應變方法就是︰利用碼錶去計量音樂的段落。但是,須注意此法並不總是可依賴的,因為音樂的速度會受制於演出者當下身心狀況的變化,不可能每次演出都完全相同。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一些著名的演奏團體往往只在台灣演出一場就離開了,在這種情況下,導播很可能連一次完整的彩排都無法看到,就必須進行節目的錄製,甚至是做現場直播,如果這是一個交響樂團的演出,導播最基本的素養就應該做到︰閉上眼睛,聽到任何一種樂器的聲音即可指出其在舞台上的具體方位。

當然,事先對攝影機機位與角度的選擇,是一個極重要的關鍵,其選擇的整體原則是︰能全方位地、清楚地表現被拍攝的各種對象。如果對樂曲的配器不夠熟悉時,可以多採用運動鏡頭來彌補,也就是說,除了某些明顯的樂器獨奏樂段外,凡是全體合奏或聲部群奏的樂段,都可以採用運動鏡頭,而不管其中有的樂器演奏的是不是主旋律,例如全體合奏時,置於舞台上的攝影機,鏡頭可以從最後一排的打擊樂起始,以中景向指揮方向搖去(Pan),最後再促近(Zoom in)至指揮的半身景。

運動鏡頭使用的好處是︰可免去鏡頭運動期間對配器和切換點嚴格要求,從視覺方面來說,其可增強畫面的動感,增加觀眾的視覺信息量,減少以不動的攝影機拍攝不動的樂手那種呆板的感覺,此外,還可以加強樂團的整體感,有利於觀眾對樂團整體氣氛和作品情緒的掌握。但是,運動鏡頭的使用要做到恰當也不容易,其中最大的難點在於︰運動鏡頭的流暢與切換點準確的把握。

有,為了減少切換畫面的失誤,在可能的情況下,最好能於樂團後方增置一部攝影機,以拍攝指揮鏡頭為己任,如此一來,可使導播在遇到配器不明時,或其他機位調度一時失控時,立即切入指揮的鏡頭以作應變。此外,經樂團的允許,也可以將一部事先對準指揮並調整好構圖的遙控攝影機,置於指揮前面的樂隊之中,但須注意將攝影機降至最低位,以不致太顯露。另外,導播與攝影師之間的默契配合也是一個重要關鍵,而這又牽扯出攝影師的素養問題,基本上,作為一個音樂節目的攝影師,當然就必須熟悉樂器的名稱、外形和它們在樂隊中的位置,並且了解器樂演奏的一般規律,還要有節拍觀念,以及靈活的反應能力。

無庸置疑的,在彩排缺乏下所製播的節目,必然會受到多種因素的制約,而難免會出現一些不足之處,如果可能的話,在後製剪接時應該儘可能地做補救,例如可以利用大全景、指揮鏡頭、重複的樂句或樂段(主題再現)等影像為素材作適當的修正,往往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甚至不露絲毫的修改痕跡。當然,想要做好這項工作,則需要熟知器樂的演奏特點和耐心細緻的工作態度。

如此看來,一個「音樂導播」的養成,除了需要有電視專業技術的訓練外,還需要具備人文藝術的涵養,尤其是在音樂方面的素養,更是不可或缺。如果說︰〝音樂是流動的建築〞,那麼,音樂導播便可以被比擬為一個將音樂視覺化的建築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