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21日 星期五

俞麗拿來台演出梁祝後封琴

旺報【記者黃奕瀠/台北報導】2010-05-21

 ▲音樂家俞麗拿(左)和殷承宗(右)分別為《梁祝》小提琴協奏曲及《黃河》鋼琴協奏曲的首演者,如今帶著2首經典首度同台和台灣愛樂者相會。(鄭履中攝)

 ▲音樂家俞麗拿(左)和殷承宗(右)分別為《梁祝》小提琴協奏曲及《黃河》鋼琴協奏曲的首演者,如今帶著2首經典首度同台和台灣愛樂者相會。(鄭履中攝)

 「這是我最後一次在台灣公開演出,也是最後一次與國樂團演出,今年的演出結束後,我將正式封刀。」膾炙人口的《梁祝》小提琴協奏曲首演者俞麗拿語出驚人地宣布。今年滿70歲的俞麗拿認為,到了此等年紀,不應再「賴在台上」,因而決定停止公演。

 《梁祝》小提琴協奏曲和《黃河》鋼琴協奏曲是舉世聞名的中國民族樂曲,《梁祝》去年創作50周年,《黃河》今年則歡度40周年慶,兩首經典名曲的首演者俞麗拿和殷承宗將於本周末於台北中山堂「重現經典」。

 1959年,上海音樂學院學生陳鋼和何占豪以越劇的部分曲調寫成協奏曲,並由俞麗拿在上海蘭心大戲院首演,拉出了古典音樂史上最賣座的中 國樂曲。俞麗拿回憶當時身穿俗氣學生服的她一曲拉完,全場靜默,讓她心裡緊張得蹦蹦跳:「早先,陳鋼和何占豪已先對上海音樂學院師生發表,由於技術不佳, 聽眾毫無反應,讓我存有陰影。」不料,俞麗拿首演不僅獲得熱烈掌聲,也因為中央人民廣播電台錄製排演錄音,製作成唱片出版而紅遍全中國甚至海外。「當時唱 片上把我的名字寫成俞麗娜,害我這輩子都必須不停解釋這一點。」俞麗拿笑著說。

 當年為了詮釋《梁祝》,祖籍浙江的俞麗拿甚至下苦工學了二胡以及越劇的唱腔,她認為這類民族樂曲是充滿地域性的,如音樂家詮釋德奧等國家 的創作時,必須理解樂曲的背景和精神,外國音樂家詮釋《梁祝》也得進入它的世界。「中國這麼大,北方音樂家都不見得能理解這種浙江樂曲。」俞麗拿不便評論 其他音樂家對《梁祝》的演出表現,但她樂見《梁祝》受到歡迎和推廣。

 《黃河》鋼琴協奏曲創作於文革當時,與《梁祝》的創作相同,都是為了在中國彰顯西方樂器的價值而作。留學返國的殷承宗原本雄心壯志卻遇上 文革,無法彈琴,於是他找來幾個伙伴穿著紅衛兵衣服,一起搬了台鋼琴到天安門前演奏他創作的《農村新曲》,證明鋼琴的價值。聽眾由百人到上千人,迴響熱 烈,也成了他們創作《黃河》的原因。

 巧合的是,俞麗拿首演《梁祝》和殷承宗在天安門前的演奏,都在5月23日,正是這兩位上海音樂學院的同學首次在台合作演出的日子。

本文轉載自【中時電子報】http://news.chinatimes.com/reading/0,5251,5130517x112010052100364,00.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