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28日 星期日

告別童年的「圓舞曲」


原刊載於yahoo的【心象藝術的部落格】,分類:音樂漫談 (2007/01/02 00:59)


小時候,念的是天主教小學,因為在那裏,我才擁有了人生中第一堂的鋼琴課。彭修女是我的啟蒙老師,她是一個法國人,記得初學鋼琴時,她總是用那溫暖厚實的 大手握著我的小手,一個音接著一個音的練習彈奏。當我們彈得流暢時,她會在琴房裏隨樂起舞,還會幫我們錄音,她常會把錄音帶給她在法國的母親聽,也總是誇 獎臺灣的小孩彈得真好,當然,在我們彈錯音時,她也會搖晃著那偌大的身軀,急喊著:「NoNoNo…」,還記得學校的殷教導(她是我們學校校務的總執行長),總是告誡我們要愛惜琴椅,那知道其實多半是彭修女情急之下Say No,日積月累搖晃出的傑作。
917日那天,我們又到國家音樂廳轉播音樂會,在莫札特雙鋼琴協奏曲(作品編號 K.365)演奏完畢,如雷的掌聲嘎然聲止後,安可曲的樂音隨之而起,YA!是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1833-1897)的「圓舞曲」(Op. 39No. 15A大調),瞬間回憶穿越時空,回到了小學畢業典禮的禮堂,我看見彭修女親自為我們彈奏著這首圓舞曲,陪伴著我們一步步踏實地走著,就這樣我告別了童年,溫暖地走向人生的下一個里程碑。
這首圓舞曲創作於1865年,在次年初演,原來是四手聯彈的鋼琴小品,隨後布拉姆斯還將其改編成獨奏和雙鋼琴兩種版本,但獨奏版是降A大調,由布拉姆斯在1868年親自初演。這首鋼琴小品遵循著圓舞曲的傳統,是三拍子的節奏,不過風格較接近18世紀末流行於德奧民間的蘭德勒舞曲(Landler),那是一種慢速的3/4拍子舞曲,據說是圓舞曲的前身之一。
布拉姆斯的這首圓舞曲,全曲只有四十四小節,由精簡的素材發展而成,八小節的主題反覆一次後,接下來的樂段則是由主題音形發展而成,共有二十小節,這其中 還包含了一次的主題再現,尾奏有八小節,是由三連音構成的主題音形變奏完成。如果將曲式轉換成以下簡單的列式,或許你會看得更明瞭。
║: a (8) :║ b (6) a (8) b (6) │ a (8) ║
雖然,在這首親切質樸的圓舞曲聲中,我告別了童年,但在後續的生命經歷中卻有更多的圓舞曲陪伴著我。在學音樂的歷程中,練習過的圓舞曲少說也有一籮筐,而 聽過的圓舞曲更是一拖拉谷,但我發現,除了那三拍子的節奏外,每個作曲家都發展出各自不同的風格趣味。這其中有鋼琴曲,有管絃樂曲,甚至也有聲樂曲;有的 圓舞曲出現在歌劇中,有的在芭蕾舞劇中,還有的在交響曲中;有的是為舞會而作的圓舞曲,真的是可以伴著跳舞,有的則是專門為音樂會而作,純粹只是用來聆聽 的圓舞曲;在曲風上,有的活潑輕快,有的幽默樂天,有的莊嚴華麗,有的高雅而憂傷;在調性上,有的單純明白,有的卻頻繁轉調;甚至在速度上,有的圓舞曲快 到只能一小節當一拍打呢!
圓舞曲誕生至今已超過百歲高齡,其在出生的當代就展現出驚人的巨星丰采,竟然以流行音樂之姿態,輕鬆闖蕩了古典音樂的世界,魅力之大,讓許多嚴肅的古典音 樂家都難以抵擋,甚至還紛紛下海為其效力呢!到了二十一世紀的今日,它更是聲威遠播,因為每年在全球矚目的維也納新年音樂會中,它就是那不可或缺的閃亮主角,既古典又流行,絕對浪漫的情懷讓人無法等閒視之。
回想那天,在音樂會中聽見布拉姆斯的圓舞曲,甜甜的感動瞬時湧上心頭,我回到了淡忘許久的童年,在音樂聲中也再次告別了童年,但卻因為那快樂單純的童年記憶,很幸福喲!

【音樂小補帖】
1. 圓舞曲:waltz ()Walzer ()valse (),另一個中文譯名是華爾茲舞曲。其是19世紀著名的舞曲種類,基本上是舞會中的雙人舞曲,3/4拍,速度從慢到中等快板。
 Johannes BrahmsWaltz Op 39 No 15 (in A flat major)
 Listen (1:41 / 2.0 M)  
主題如下:(引用自http://www.8notes.com/scores/2862.asp)



(作者:牟善如 2006.12.1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